(电视连续剧《长征》)
红四方面军南下后,川军首领刘湘为阻止其入川,先后集中了80多个团,倾全力相抗。两军在天全、芦山一带展开连续激战,仗越打越大,红军伤亡惨重,尤其是百丈关一战,红军主力受挫,部队损失很大并完全陷入困境。
百丈关战斗结束后,川军集中于东面,中央军集中于南面和西南面,红军东进南下均再无可能。想停留于西康,毛泽东曾估计过的那些困难又一一出现,粮食、被服均难以为继。
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,张国焘被迫决定撤出川康边界,向西北转移。这时南下部队已由八万多人减少到四万多人,兵员损失了一半。
转移途中,需要翻越经年积雪不化的雪山。这已经是红军三过雪山,此时正值风雪季节,山上大雪纷飞,风暴不时出现,先头部队有不少人被冻倒在雪地或被狂风卷下山涧。刘伯承见状痛惜不已,他对身边的红军战士说:“你们想一想,若是我们第一次跟随中央过雪地草地不回来,那就不会有面前这个苦了。”
展开剩余84%翻过雪山后,红四方面军进至道孚县城。这时好消息接踵传来,首先是毛泽东、周恩来率一、三军团到达陕北并站住了脚,其次是红二、六军团即将北进入川。与此同时,张国焘的“临时中央”却未能得到共产国际的承认,张国焘只得下令予以取消。
1936年6月,二、六军团经过长征到达甘孜,与四方面军会师。会师后,二、六军团被改编为红二方面军,两大方面军召开了由两军领导干部参加的会议,会上张国焘正式同意北上。
8月下旬,部队到达甘肃南部。二、四方面军随后兵分两路,朱德继续留在四方面军,刘伯承则随二方面军行动。
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,二方面军在甘肃成县进行休整。休整期间,刘伯承又奉命为二方面军筹办红军大学并担任校长。
休整结束后,二方面军向会宁进发。在敌人的三面夹击下,部队走了一个多月,来到宁夏和甘肃交界的一座大山边。拂晓时,掩护部队登上了山沟两边的山头,主力部队沿着山沟疾速前进,红军大学则跟在主力部队后面。
(电视连续剧《长征》)
通过山沟后就要翻越五十里高山,骡马带不过去,只得扔在沟里。这里山崖陡峭,爬崖就像上天梯,人们必须蹬着岩缝,抓着突出的岩石或小树慢慢地向上爬。刘伯承身有残疾,行动也不如年青战士那样敏捷,渐渐地就落在了后面。一直紧随刘伯承左右的除了一名警卫员外,还有他的爱人、红军女兵汪荣华。
就在他们爬到一处山坡上时,周围传来枪声,掩护部队与敌人交火了。紧接着,敌机也出现在上空,对红军实施轰炸、扫射。刘伯承一行躲闪不及,全部被飞机炸伤。
一场激战过后,掩护部队将敌军压了下去,敌机也飞走了。部队继续前进,受了伤的刘伯承等人却因此被拉在了后面。
三个人里面,刘伯承伤在臀部,警卫员也伤得不轻,只有汪荣华的伤在小腿部,还能够一瘸一拐地勉强行走。
考虑到自己处境危险,刘伯承便劝说伤势较轻的汪荣华先走。汪荣华哪里肯走,坚持要搀着他们一起走,并且说“要走一起走,要死一块儿死”。
刘伯承很清楚汪荣华这一走,极可能意味着永远分离,但他还是强笑着安慰妻子:“敌人离我们还远着呢,没关系,放心去吧。”见汪荣华仍执意不从,他又接着说:“如果你没负伤,搀着我们是可以的,但你瞧瞧你自己的腿,能行吗?”
汪荣华觉得刘伯承说得对,这才对他们说:“你们千万别动地方,我追上部队后马上回来接你们。”
汪荣华走了,刘伯承并不清楚后面还有没有收容队。他只知道周围到处都有敌人在活动,呆在原地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,而这也正是他要劝走汪荣华的原因——如果一定会大难临头,唯有如此,牺牲者方能更为坦然。
就在几乎要坐以待毙的时候,刘伯承突然听到后面有动静,似乎远处有人走过来了。他视力不好,看不清楚,倒是警卫员一眼就从来人的浅灰色衣服上辨别出是自己人。
(电视连续剧《长征》)
“首长,我们的同志上来了!”
刘伯承同样惊喜交集:“真的!”
这是红军大学负责收容伤员的收容班,班长叫白高山。白高山走着走着,看到两个人并排坐在山坡上,又都穿着浅灰色衣服,便知道是掉队的战友。
再走近前一看,他猛地一愣,随后不禁失声惊呼:“校长!你怎么还呆在这里?”
刘伯承两手撑地,侧着身体,眼睛紧紧地盯着白高山。在问明对方身份后,他又端详了白高山一下,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,开始挪动身体。
白高山这才看到刘伯承身下有一摊血,他不是没有见过流血的新兵,但亲眼目睹如此高级别的首长负重伤,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,不知怎的,竟然浑身战栗起来。
白高山赶紧上前扶住刘伯承:“校长,你负伤了?”
警卫员告诉白高山,这是被飞机炸伤的。刘伯承摘下眼镜,抹了抹眼镜上的灰尘,安慰他们:“没得要紧,闹革命,负伤是常事,哪有不流血的革命?红军就是从血泊里爬出来的。现在我们得想办法继续前进,停久了就危险啦!”
收容班的其他人都陆陆续续上来了。刘伯承见收容班收容了好些伤员,不由夸奖道:“好兵不用多,一个顶十个。雪山草地都没能难住我们,还怕什么啊?”
一席话说得众人情绪高涨。身为收容班班长,白高山更是感到激动不已,只是对于究竟如何护送刘伯承,他一时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——用抬架抬是最好的方式,但是山上光秃秃的,连根棍子都找不到,更别说制作担架了。
(电视连续剧《长征》)
这时白高山看到坐在身边的一个伤员在用绷带缠手,一下子计上心来。他让全班战士都把腿上的绷带解下来,拧成一股粗绳,从而凑成了一个简易版的“绷带担架”。之后,前面两个人拉,旁边两个人扶,后面两个人推或抬,用六个人架扶着刘伯承往前走。对刘伯承的警卫员,白高山也做了相应安排。
刘伯承知道大家也都很疲惫,所以走不到二三十步,他就要叫停,让大家歇一歇。遇到好走的地方,他就只让两个人扶着,自己坚持着走路。
走了约有半里路,收容班遇到了汪荣华。汪荣华坐在地上,精疲力竭,如果没有人搀扶,已经连站也站不起来了。看到刘伯承等人,她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。
天黑下来后,行路更加困难,也更加缓慢。白高山担心天一亮敌人就会撵上来,或者刘伯承的伤口发作,于是决定先派两个身体较好的战士到前面去联络。
大约又走了四个多小时,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一座山顶,而且从山顶上传来越来越清晰的马蹄声。这表明联络已经取得成功,大家高兴地喊起来:“马来了,马来了!”
没多久,有三匹马从山上下来,而且还跟来了三个饲养员。刘伯承夫妇和警卫员被分别安置到马背。刘伯承紧紧握着白高山的手,很是激动:“辛苦啦,白高山同志,谢谢你们的帮忙。”
长征中最艰苦的一段就这样走过来了。从1935年下半年被分配至左路军,一直至甘宁边界脱险,刘伯承几番沉浮,也屡次面临死亡的威胁,他后来直言:“我们能脱险出来是很大的幸运。这一年的生活是很痛苦、很困难的。”
(电视连续剧《长征》)
发布于:天津市